分享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31日 
【文汇报】蜿蜒千里赖通波 ——《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读札

 

      河流与城市,大多相辅相成,彼此成就,相得益彰,很少有著名的城市与河流无缘,很难想象一座城市能离开淡水的佑助而能繁盛兴旺。提到伦敦,我们很自然会想起泰晤士河;纽约不仅是在大西洋边上,还有哈德逊河的波光粼粼;至于巴黎的风情万种,怎能离得了塞纳河的灯火阑珊?因为水,自然要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当然,也可以因形就势,甚至是敢想敢干,大刀阔斧,让水为人所用,为人服务,受人驱使,这就有了人工河流的应运而生、次第而来。运河诞生至今,历经数千年风雨,不管古今中外,都是成因多多,故事多多,经验与教训多多。苏伊士运河通航以后,带来了运输的便利,地缘政治的改变,也催生了城市的喧嚣,而巴拿马运河居然因此而成为了一个国家。当年的苏联,也曾动员组织大量人力物力修筑运河,有一小说《顿巴斯》,当然还有高尔基,对此都有记述。中国的运河,不仅仅是大运河,近年来,顿成显学,各种研究、记述文字如汗牛充栋,扑面而来。刘士林教授带领他的团队,梳理解读运河与城市的关联,眉清目秀,条理明晰,令人颇有不无惊艳之感。

运河示意图.jpg

▲运河示意图

 

      《 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以运河两岸的城市切入追寻河流与城市的彼此关联,大气磅礴,整体联动,给人一览众山小之感。关于运河的文献资料多多,就运河的研究角度多多,军事上的考量,经济上的互通,政治上的博弈,治水清淤的繁难,漕运之中的关节,凡此种种,多有人涉足。因为运河蜿蜒,地跨南北或东西,也有不少文本囿于形格势禁,多着眼于局部运河的表现,分段书写,遗憾多多。此书从北京到杭州,一脉贯通,几乎囊括了大运河两岸的所有标志性的城市,浙江有两座,山东有四座,河北有一沧州,江苏最多,有八座,当然还有天津这座如今的直辖市当年曾被称作“小扬州”的京畿门户。多人因为如今的京杭大运河已经与莽莽中原较少关联,对所谓的郑汴洛还居然与运河有关,可能会感到不无讶异。但无论洛阳、郑州,还是,开封,商丘,也的确是运河岸边的名城昭然一度舟楫繁忙樯帆林立呢。刘士林将这些城市囊括其中,是一种正本清源,也是一种重要提醒。

盛世滋生图 00_00_01-00_00_06.gif

▲《盛世滋生图》(又称《姑苏繁华图》,局部,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讲述运河城市并不仅仅是对一座城市的资料堆砌平面铺展,而是紧扣城与河的前世今生,删繁就简,娓娓道来,清新好读。大致是因为《伦敦传》出版以后,以城市为书写对象的城市传记,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笼。这中间,自然不乏精彩之作,奇妙扎实之作,但也的确有不少无非是资料拼凑新瓶旧酒,无非是故纸堆里的无病呻吟僵死知识的自我陶醉,难见有作者的体察与审视,更看不出城市的血脉与魂魄。此书涉及到了二十一座城市,差异巨大,地位迥异,话题性也千差万别,但却都能紧紧围绕城市与运河来抽丝剥茧,来舒缓有致地一一盘点,而这样的盘点与梳理,并非陈词滥调枝蔓芜杂兼收并蓄,多是以清新淡雅的文字,具体可靠的文献,展示一座城市的水韵风姿绰约妩媚,引人入胜,不同流俗。

 

      《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注重城与河的历史变迁更着眼于当今与未来的河流与城市之间如何和谐共生提出一系列颇有针对性的操作理念,资政当下,很有新意。运河的功能,因时而变,它是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如今的南水北调,更是战略的,民生的,当然,也是文化的。当年运河的运输功能伴随着其它运输方式的方兴未艾不断迭代,自然面临巨大的挑战涅槃的困境。即使到了晚清,河运总督、漕运总督,也不得不顺应时代潮流而裁撤,海运也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当年扬州的风华绝代让位于上海的霓虹闪烁,不也是一种时代的必然?此书除了对二十一座城市的个案梳理之外,又在此基础之上,概括提炼,就当下的国家战略、具体举措,各地的因城而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这样的建议又非空泛的自说自话闭门造车,而是来源于作者多年来对此问题独到而非人云亦云的精深研究,来源于多年来沉潜其中心无旁骛的深思熟虑。

运河,流动不息。运河之畔的城市,灿若繁星。运河与城市的彼此共存,是永恒的大课题,也是迫切的现实需要。祈愿古老大地上的河与城,关键是河与城赖以生息的人,和谐共处,一切向好。

(本文作者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

 

《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645.jpg

▲《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刘士林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更是一部运河城市发展史。运河城市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在岁月沧桑中积淀为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与文明遗产。

      本书以运河两岸二十一座重要城市为中心,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整理其文化资产和生活方式,融合地方志、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的生动素材,对运河文化形态及精神价值进行全面研究,着力阐述了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重要内涵。

      本书作者刘士林系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运河文化建设研究”首席专家。

      本书系上海市重点图书,获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