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10月16日上午,在贵州贵阳举行的第28届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暨云出版平台”发布会成功举办。教育部社科司出版管理处处长林丽,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出席发布会并讲话。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致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赵思渊博士介绍“上海交通大学馆藏地方历史文献的整理与数字化”,凯里学院图书馆馆长陈洪波、锦屏县档案局局长王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宗德宝、上海精灵天下数字技术有限公司CEO覃云川就相关主题发言。发布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数字营销部副主任刘敏主持。
发布会结束后,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张拥军,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王明舟在上海交大出版社社长韩建民、总编辑张天蔚的陪同下,参观了交大社展台,并就《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进行了充分交流。
林丽在讲话中指出,尽管大学出版社在数字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资金、规模等诸多困难,但大学出版社与社会出版企业相比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应整合优势内容资源,充分抓住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支持的机会。其次,要依托大学的优势资源,出版优质数字内容,形成自身产品特色。再次,大学出版社要加强与学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学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满足自身需要。最后,大学出版社在思想观念上要积极转变,在机制上要敢于创新,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早日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是充分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地方文献中心在全国各地田野调查的一手海量珍贵文献资料,为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和大众了解中国乡村的历史文明提供了极大便利。林丽表示,《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预祝该项目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宗俊峰代表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对《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的成功发布表示祝贺。他指出,此次发布会是上海交大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方面为全国大学社提供的一个较好范例。将内容与数字技术有机结合、为研究者提供便利,让数字出版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为关心中国文化的普通读者提供更精彩的内容,承载大学出版社的历史使命,在这些方面,交大出版社开了个好头。希望交大出版社的经验能对大学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方面的发展带来更多启示。
韩建民在致辞中表示,上海交大出版社在教育部和大学版协的支持指导下,策划出版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图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数字出版方面,最近几年,出版社先后有《东京审判文献数据库》《超声医学影像数据库》《钱学森数字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馆藏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4个项目入选新闻出版改革项目库,部分获得相关基金资助。在探索实践中,逐步确立了数字出版在专业出版上的发展之路:“信息服务+解决方案”和“专业特色数据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作为大学出版社,理应担负起弘扬中国文化精神的历史使命。
今天发布的《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暨云出版平台是上海交大出版社近年来探索数字出版项目取得的初步成果,该数据库与一般公司开发的、来源于馆藏典籍文献内容的数据库不同。其所有文献都是上海交大地方文献中心采集的一手资料,或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地方文献中心专家的田野调查,或走村入户获得授权复制。文献总量约35万件,150万页,该库一期文献3.5万件,约10万页,抄录2万页,其中徽州文书9000余件,石仓文书7000多件,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也是规模最大的写本文献可全文检索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同时,该库已成功进入新闻出版总署2013年度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项目编号OO20130483。
该库收录的文献分为13类:契约、账本、赋役、行政、诉讼、信函、日用类书与工具书、家礼、宗教、家谱、戏剧、教育考试和医药。所有文献经过专家修复、扫描、录文(部分)、标引,在数据库中实现高保真再现和多元检索。适用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多门学科研究者使用,也适用于对地方历史文献感兴趣的个人。在设计时,该库除自身是一个数据库产品外,还可以向同类文献资源客户提供独立数据库出版云平台系统。
今后,上海交大出版社将以每年增加5万页、抄录1万页的速度对数据库内容持续进行补充,不断进行技术优化,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助力专家研究。
本次发布会受到了出版业媒体的高度关注,贵州贵阳当地的主流媒体也对活动进行了及时报道。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天蔚、数字营销部主任陈勤、古籍文献图书事业部主任冯勤、编辑李阳,以及部分营销经理等参加了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