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2017年2月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中国科普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科学文化译丛”新书发布会在中国科技会堂成功举办。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译丛主编王春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科协调宣部副部长王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罗晖,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康友、副所长颜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郑益慧,科学文化领域专家袁江洋、郝刘祥、李正风、张大庆、张新庆、张藜、刘孝廷等出席发布会并发言。
发布会上,王春法书记、郝振省会长、王挺副部长、王康友所长、郑益慧社长共同为“科学文化译丛”新书揭幕。
“科学文化译丛”第一辑共包括11种图书(具体书目见下),版权系从牛津大学出版社、芝加哥大学出版社、耶鲁大学出版社等引进,从科学文化的历史、哲学、社会学、传播学、计量学等角度入手,探讨了科学文化的发生发展史、科学文化的哲学和文化解析、科学文化在工业革命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科学文化传播与新文化塑造等主题,是国内第一套系统介绍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近年来科学文化研究成果的译丛。
王春法在讲话中指出,为落实中央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决策部署,“科学文化译丛”第一辑翻译出版了11种国际著名的科学文化前沿著作,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研究了近代文化兴起的全过程,同时很好地结合了科学文化的理论脉络和现代科学文化的实践特点,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文化的多重功能、创新文化、思维和教育模式等方面激发了我们的思考,全面展现了科学文化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郝振省提到,上海交大出版社策划出版的“科学文化译丛”,是服务国家战略的精品主题图书,为学者和国民所期待。中国科协以远见卓识进行科学决策、长远规划和精心实施,令人钦佩赞叹。建议组织科学文化宣讲团,让“科学文化译丛”真正发挥作用,为更多读者所接受,营造浓厚的科学文化、创新文化的氛围,让大家都爱上科学文化。
罗晖强调,“科学文化译丛”意义重大、工程浩瀚,选书精准、译校细致,其翻译出版将推动我国科学文化的研究和普及工作,对于我国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由衷希望保持通过译丛形成的合作机制,将相关专家和青年学者团结起来,从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与社会等方面入手,继续开展科学文化研究、翻译、出版工作。
王康友指出,在科协领导的悉心指导下,中国科普研究所精心组织团队落实“科学文化译丛”的翻译工作,也得益于审校专家、交大出版社以及新闻媒体的多方合力。译丛立意高远、出版及时,翻译、译校严谨细致、水平较高,对于我们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王挺谈道,“科学文化译丛”既包含科学文化的理论脉络,也涉及科学文化的发展实践,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科学文化的窗口、感受科学文化发展的新维度。希望以“科学文化译丛”的出版发行为新的起点,深入开展我国科学文化和西方的比较研究,形成我们自己的科学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推动我国创新事业的发展。
郑益慧在致辞中强调,“科学文化译丛”不仅是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案头必备之书,也是科协各级组织向人民大众和青年学生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抓手。要让“科学文化译丛”走进社区图书馆、中学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成为读者爱不释手的科普读物,将科学精神真正深入到社区、深入到校园,点燃读者的创新思维之火,推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成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
颜实介绍了“科学文化译丛”的翻译出版过程。目前推出的译丛第一辑共11种图书、363万字,是中国科协于2014年8月启动的“科学文化译丛”项目的成果,整套丛书共有21位同志参加翻译工作,11位专家参加审校工作,课题组先后组织召开了10余次审稿会确保翻译质量、推动译校工作。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工业启蒙》译者李斌交流了翻译体会。他提到,学术著作的翻译是一项考验耐力和毅力的工作,“科学文化译丛”的翻译出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它从多个角度丰富了我们对“科学文化”的全面深入理解,相信将为我国的科学文化建设和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撑。
发布会上,来自科学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科学文化译丛”的意义、质量、特色等进行了点评。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郝刘祥谈道,“科学文化译丛”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科学文化是如何产生的、科学知识如何生产的等重要主题,对于我们真正理解科学文化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作用,科学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科学文化在人类总体文化中的地位,很有帮助。
清华大学教授李正风强调,“科学文化译丛”的出版是我国科学界,特别是科学文化界的重要事件,它为我们更好地认识科学文化,以及我国科学文化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同时也团结了一支优秀的研究和翻译队伍,形成了一个更加紧密的学术共同体。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袁江洋指出,科学文化的价值是人类公认的,是所有民族和国家必须拥有的。我作为编委参与“科学文化译丛”,感到这项工作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很有意义。希望科协继续推动科学文化事业,让这支已经建立起来的队伍继续做下去。
北京大学教授张大庆提出,“科学文化译丛”的出版恰逢其时:科学文化应当为增强文化自信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全球文化将如何转向?未来1000年的文化将以什么为引领?这套译丛对于我们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希望中国学者以译丛的出版为新的契机,翻译与原创相结合,在科学文化建设方面做出更多贡献。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张新庆谈道,“科学文化译丛”与我们当前提倡的敬业爱岗、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等理念不谋而合。以《科学文化与西方工业化》为例,它以宏大的社会画面为背景,细致描绘了中心人物瓦特以及其后世家族针对蒸汽机,从学徒、到发明、到改进、到商业化的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展现了工业化体系的背景下新科学曲折前行的历史进程,值得我们认真拜读。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张藜指出,“科学文化译丛”是目前国内第一套系统介绍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近年来科学文化研究成果的译丛,对中国科技界和公众都有很大的价值。译丛的书目选择体现了代表性、经典性,雅致的装帧设计也传达了科学文化的内在气质。希望把这项工作持续下去,增加关于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的相关著作,进一步丰富我们对于科学文化的认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孝廷提到,“科学文化译丛”立足于广义文化的概念,规模大、质量优,视野开阔、特色突出,对很多问题提供了通透的阐释,为我们反思现代性、反思启蒙、反思人类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提供了很多重要的资源,值得推荐给青年学者阅读。希望译丛形成系列、形成品牌,持续做下去。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译丛编委郑念等也在会后接受了采访。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刘佩英在主持时表示,“科学文化译丛”为广大读者展现了科学文化的无穷魅力,是我国科学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能够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的有效载体,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交大出版社专门整合力量组建了科学文化出版中心,将与相关专家加强合作,推出更多科学文化精品好书。
王宏伟、王丽慧、朱洪启、王大鹏、李红林、孟凡刚、王黎明、姚利芬、董丽丽、刘萱、石磊、王志芳、王以芳等译、校者也参加了发布会。
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华读书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出版商务周报、凤凰网等主流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重点报道。(拟稿、摄影:耿爽)
附一:部分媒体当日报道链接
新华社:“科学文化译丛”出版,助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08/c_1120433496.ht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中国新闻网:“科学文化译丛”在京首发,为科技强国提供文化支撑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7-02/09/c_129472605.htm
中国科学报:科学文化译丛:建设科学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2/367542.shtm
科学网:建设科学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科学文化译丛”新书发布会举行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2/367404.shtmwinzoom=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上海交大社“科学文化译丛”出版
http://www.chinaxwcb.com/2017-02/08/content_351470.ht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winzoom=1
出版商务周报:“科学文化译丛”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
http://m.cptoday.cn/news/detail/2785?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附二:“科学文化译丛”第一辑书目
《科学文化的兴起:科学与现代性的塑造(1210—1685)(上下)》 作者:【英】斯蒂芬·高克罗杰 译者:罗晖 冯翔 校者:袁江洋 石磊 鞠思婷 定价:158元 书号:978-7-313-14986-2 原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好奇心:科学何以执念万物》 作者:【英】菲利普·鲍尔 译者:王康友 朱洪启 王黎明 校者:苏湛 吴金根 定价:88元 书号:978-7-313-14626-7 原书出版社: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本书描绘了人类好奇心的进化史。好奇心现在是一种优良的品质,然而它也曾因对“圣洁”的亵渎而备受谴责。透过宇宙的激辩,围绕真空的争论,作者逐一揭开好奇心那神秘、僭越、聪敏、冷静的层层面纱,伽利略、玻意耳、牛顿等大师的思想跃然纸上。至于本书的开篇之问——当代的好奇心是否被过于纵容,则留待读者慢慢体味。
《珍宝宫:伊丽莎白时代的伦敦与科学革命》 作者:【美】德博拉·哈克尼斯 译者:张志敏 姚利芬 校者:颜实 定价:78元 书号:978-7-313-14987-9 原书出版社:耶鲁大学出版社
本书通过考察伊丽莎白时代伦敦六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案例,探讨伦敦城如何为科学革命奠定了社会基础,并探索那些对培根构想所罗门宫有启发的人和事。本书既刻画了个体从业者的鲜活形象,也展示了他们在接受自然世界复杂性时面临的挑战,描绘出伊丽莎白时代伦敦范围内的知识交换网络组织和科学探索学术圈。
《工业启蒙:1760—1820年伯明翰和西米德兰兹郡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作者:【英】彼得·琼斯 译者:李斌 校者:郑念 定价:58元 书号:978-7-313-16369-1 原书出版社: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 本书探索了英格兰在1760-1820年期间变身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转变过程。本书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科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上。本书基于记录马修•博尔顿的活动及索霍工厂的特别档案,由此揭示出西米德兰兹郡经历了一个有用知识与“技术诀窍”相融合的进程,自然哲学家与技术专家、企业家形成了一种亲密和高效的关系。本书适合于那些渴望探索18世纪英格兰经济变革的动力学的读者,也适合于那些对于科学和技术的文化史有兴趣的读者。
《启蒙运动:为什么依然重要》
作者:【英】安东尼·帕戈登 译者:王丽慧 郑念 杨蕴真 校者:孙小淳 定价:88元 书号:978-7-313-14988-6 原书出版社:兰登书屋 本书论述了在现代西方世界观的产生过程中,启蒙运动所蕴含的普遍的、世界主义的社会理想,如何演变成西方世界的核心,并与传统的封闭世界观相抗衡。作者指出,启蒙运动所延伸出的“人的科学”倡导了一种人文的、自律的、脱离传统和偏见的理念,是推动人类走向普遍的世界主义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启蒙运动在现代依然重要的原因。
《现代科学的起源》
作者:【英】赫伯特·巴特菲尔德 译者:张卜天 定价:38元 书号:978-7-313-14402-7 原书出版社:Peters, Fraser & Dunlop Group Ltd 本书是科学思想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第一次在历史研究中把“科学革命”一词用作核心概念,从而使这个名称广泛流行起来。本书论述了14世纪到19世纪的科学思想史,以中世纪晚期的冲力理论为开端,阐述了现代科学的兴起,描述了哥白尼、伽利略和培根等思想家在突破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艰苦努力,并追溯了哈维、牛顿、玻意耳等科学家对其时代思维方式的影响。本书是科学思想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第一次在历史研究中把“科学革命”一词用作核心概念,从而使这个名称广泛流行起来。本书论述了14世纪到19世纪的科学思想史,以中世纪晚期的冲力理论为开端,阐述了现代科学的兴起,描述了哥白尼、伽利略和培根等思想家在突破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艰苦努力,并追溯了哈维、牛顿、玻意耳等科学家对其时代思维方式的影响。 《实验是如何终结的?》 作者:【美】彼得·伽里森 译者:董丽丽 审校:李正风 定价:78元 书号:978-7-313-15057-8 原书出版社: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本书作者聚焦于“理论如何从现代物理实验室产生”这一问题,通过对20世纪三个不同时期的微观物理学实验的刻画,勾勒出物理学实验中理论、仪器与实验三种文化之间相互交织的复杂关联,展现了物理学实验由工作台逐步发展为耗资不菲的大型加速器的物质文化史。本书兼具历史及哲学的分析视角,适合具有相关学科知识背景的从业者,以及对历史、哲学和实验室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实验室法则》
译者:王大鹏 审校:刘兵 定价:78元 书号:978-7-313-14993-0 原书出版社: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科学研究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本书首先概括介绍了美国有关科学研究的法律、法律体系和法律思维,然后通过一些案例阐述了如何解决科研中涉及的法律和伦理问题。例如,政府如何资助科研以及如何监管科研中的不端行为;如何处理解决科研中各相关方的利益冲突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及动物福利问题。本书对于促进我国完善科研法律体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科学、文化与现代国家的形成》
作者:【英】帕特里克·卡罗尔 译者:刘萱 王以芳 审校:王宏伟 定价:68元 书号:978-7-313-14811-7 原书出版社:加州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探索科学、文化与政府之间的深远关系,是对欧洲现代文化的新见解。作者从17世纪罗伯特·玻意耳的实验科学说起,提出了“工程科学”这一概念,认为新兴的机械哲学的精髓是工程实践和技术,继而考察了工程科学被引进爱尔兰殖民地的历程,并通过剖析在爱尔兰开展的绘图法、统计学和地质史、公共卫生等工程,形象地展现了科学在现代国家形成中的作用。爱尔兰现代国家的形成过程表明,科学在政治中的中心地位越来越突出,这是科学-国家网络结构发展的必然结果。 《科学文化与社会:21世纪如何理解科学》 作者:【英】马克·埃里克森 译者:孟凡刚 王志芳 定价:58元 书号:978-7-313-14603-8 原书出版社:Polity出版社
本书结合科学发展中的一些实例,对人们是如何理解科学的,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观察和分析。作者重点比较了通行观点,即将科学看成客观发现的看法与其他将科学看成是主观建构的看法。他倾向于科学的社会建构观点,但强调说,为了理解科学,应将科学和社会都看成一个整体,并认识到科学、社会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本书关于各种观点的比较,对理解现代各种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史学流派也很有帮助。
《科学文化与西方工业化》
作者:【美】玛格丽特·雅各布 译者:李红林 赵立新 李军平 审校:张新庆 定价:78元 书号:978-7-313-14615-1 原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本书阐释17世纪和18世纪科学知识成为欧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反过来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来探讨哥白尼之后17世纪的科学;第二部分探讨科学如何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并如何推动西方各国的工业化进程。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本书还阐述了在科学推动西方各国工业化进程的过程中,英国比大陆同行要更加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