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05日 
88岁的院士说,人生多风雨,不要轻易“放弃治疗”——能让人聊两个半小时的,是这本携死而生

  6月5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演讲厅里座无虚席。九院党委书记沈国芳、邱蔚六院士、九院终身教授周曾同、交大出版社社长李芳与80多名即将步入救死扶伤一线的医学生代表开了一场特殊的读书会,他们谈论焦点是交大的新书《携死而生——当离去不可避免》(以下简称《携死而生》)。

  



  原定一个半小时的读书会因为嘉宾的妙语连珠和医学生代表的热烈发言而延长了近一个小时,大家反映,这是一本让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看出思考的书,更是一本让普通人看出哲理、有所感悟的书。用88岁邱蔚六院士的话说,“携死而生”翻译得非常好,比直译“谈论死亡”传神得多,既然死亡不可避免,更有必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积极的生活中去,扩展生命的维度,他希望大家有机会都读读。

  九院党委书记沈国芳把当日主题定为“学思践悟——《携死而生——当离去不可避免》读书会”。他在致词中谈到,死亡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忌讳之一。交大出版社出版的《携死而生》主旨与特鲁多的墓志铭不约而同地诠释了医者的使命“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蕴含着医学人文的深厚内涵,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交大出版社社长李芳为现场医学毕业生代表送上了80本书,并祝贺他们即将走上救死扶伤的工作一线。她表示,医学生作为日后医护事业的生力军,在毕业季能再次接受生命观和死亡观的教育,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也是对本次活动主题“学思践悟”的最好体现。在分享书背后的故事时,李芳社长谈到耶鲁大学给新生开设了“死亡”公开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以便他们更有勇气地投入到生活中去(live a full life);《携死而生》以男女邮件交流的形式,把沉重的话题娓娓道来,让“死亡”的冰冷带上了亲情和友情的温度。而本书对于死亡面对的诸多问题,没有给出具体答案,但一直力求给读者指引。李芳指出,读本书的目的,在于生出一些勇气和智慧,不仅能得到免于恐惧的从容,更能以“携死而生”的理念去面对人生种种必然选择。

  


  

  参加过唐山大地震的邱蔚六院士,在过去88年的人生历程里有太多的感悟。作为医者,又是一名长者,他对大家说,千万不要轻易讲出“game over”这个词:“人生难不难?难。死能不能避免?不能。能不能不努力?不能。再多的风雨,也要去面对,没到最后一刻,不能轻易‘放弃治疗’啊。”邱院士希望大家通过读这本书,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真正做到“携死而生,彰显生命伦理意义”。

   “人生就像坐火车,总会到达终点站”、“要学会生,先理解死”、“已经有312人永远地离开了我的朋友圈,我在努力适应新环境”72岁的九院终身教授周曾同段子频出,用轻松的语调阐述讲述了他的生死观。在读书会前,周教授把《携

死而生》整本读了一遍,重点部分还用红笔作了标注。他寄语现场朋友,医生不仅仅是医生,生死更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不妨把《携死而生》当成一本“人生之书”,心怀“向死而生,向善而行”,方成精彩人生。




  在互动交流部分,3位医学生代表分享了对生命和医学的的理解以及患者面对疾病时的态度和故事。11级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张省同学坦言:“今天收获很大。通过嘉宾的讲述,引导我们读书并从中受益。愿我们医者能从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中寻找到安身立命的本事、找到快乐的源泉、找到人生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

  


   

  读书会在掌声与全场大合影中结束。主办方九院与交大出版社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度合作,策划出版更多相关的图书,为“健康中国”尽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