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精品的出版不能求一日之功,不能走捷径,不能急功近利,精品的出版必然是“十年磨一剑”。
——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
“加强精品力作的出版工作是促进文化繁荣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需要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综合各方资源,从多方面入手加以推进。”新年伊始,谈及加强对精品创作生产引导,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如是说。
吴尚之认为,推进精品力作,需要从6方面入手。第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展精品出版工作思路。精品不能简单等同于经典,在文化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方面也需要多出精品。第二,加强精品出版规划,推进精品出版工程。进一步调整充实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物规划,力争在未来5年将精品出版物的数量由原计划的2000种增加到3000种。第三,完善评价、评估体系,发挥精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重点修改完善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评选办法,真正让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精品出版物脱颖而出。第四,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为精品出版物提供政策保障。落实好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支持文化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强精品出版工程、国家重点出版规划与出版基金资助工作的衔接。第五,深化改革,为精品出版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建立健全出版内容、生产和把关的相关制度,加强总编辑的工作职责,确保内容生产和精品出版落在实处。第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知名编辑和名家大师。推动建立编辑出版首席专家制度,完善出版政府奖先进人物奖的评选办法,创造名家辈出的环境和土壤。
“在精品出版工作中,要着力协调和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繁荣与管理的关系、大与小的关系。”吴尚之强调,要把出精品的重点放在创新上,既要多出优秀作品、多出精品力作、推动出版业的真正繁荣,又要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精品力作,不一定要搞大制作、大工程,是不是精品,关键是看内容水准,而不是作品的大小。精品的出版不能求一日之功,不能走捷径,不能急功近利,精品的出版必然是“十年磨一剑”。(作者:张贺)
李潞:引导生产更多传世之作
向全社会宣传国家出版基金及其优秀成果,引导出版业生产更多更好的传世之作。
——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主任李潞
两年前,李潞从新闻出版总署机关调到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主任的岗位。对于这份工作,她深感责任重大,因而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兢兢业业、小心翼翼,不敢有半点闪失。她说,国家对出版基金投入不断增加,如何管好用好,确保国家出版基金安全完整,一直是摆在基金管理办公室面前最重要的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精品战略为出版业指明了方向,也为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和使用注入了新的内容。
面向新的一年,谈到如何管好出版基金,多出精品,李潞说,在新的一年,将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条主线、“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这个目标,抓住“选题策划、工程建设、成果推广”三个重点,严把“精品培育、精品生产、精品传播”三道关口,切实发挥国家出版基金的使用效益。
李潞透露,从今年开始,一方面,继续实行由出版单位根据项目指南自行申报选题;另一方面,充分集纳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智慧,集中策划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选题,再通过招投标方式选定出版单位。她认为,特别是在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选题策划方面,后一种方式会更加主动也更有利于充分体现国家意志。
据李潞介绍,2012年,将按照柳斌杰署长提出的“办好国家工程”的要求,把精品意识贯穿于资助项目管理工作全过程,实行全程绩效管理。继续深化项目评审制度和评审方式改革,逐步提高立项质量。进一步完善项目年度检查和结项验收制度,确保实施进度、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
为了做好成果推广,把好精品传播关,基金办目前正在加紧制定《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成果管理暂行办法》,逐步扩大向公共文化机构赠送项目成果的范围,逐步实现所有项目成果低价入市。此外,李潞表示,要把基金办网站等内部传播渠道以及与各大媒体合作的外部传播渠道结合起来,向全社会宣传国家出版基金及其优秀成果,引导出版业生产更多更好的传世之作。(作者:朱侠)
黄书元:坚守核心价值体系不动摇
为适应图书市场变化,策略、产品线、奖励制度等都可以改变,但唯一不能改变的就是永远跟党走的核心价值理念。
——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
对于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来说,刚刚过去的2011年将会终生难忘。这一年,人民出版社创建9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一年,人民出版社全年发货码洋超过10亿元,销售收入3亿多元,主要经济指标创下新高;这一年,人民出版社获得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6项大奖,成为获奖最多的出版单位……《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专访黄书元欲探寻这辉煌背后的奥秘,他只用了一句话概括:“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人民出版社克难奋进,超越自我,永续生存和发展的基因密码。”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就是人民出版社成立之时。在90年的风雨实践中,党的核心价值体系已成为人民出版社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锻造了人民出版社的秉性,也塑造了人民出版社的灵魂。黄书元认为,为适应图书市场变化,人民出版社的策略、产品线、管理政策、奖励制度等都可以改变,但唯一不能改变的就是永远跟党走的核心价值理念。一旦选择了就会从一而终,痴心不改。
黄书元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对人民出版社来说,关键是围绕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能否有更多的精品问世,这些精品是否成规模、可持续,能否被读者长期认可。对此,黄书元充满信心,他坦言,90年的品牌效应及核心竞争力是人民出版社围绕党的核心价值体系出版生产精品的有力保证。
据黄书元介绍,2012年,人民出版社将继续做好马列经典著作的出版发行工作。现计划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出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两部选集。与此同时,要做好学术精品图书出版,谈到此,黄书元兴奋地告诉记者,国家投资10多亿元资金、1000多位学者费时10多年编撰整理的巨著《清史》(35卷本)将由人民出版社来承担出版任务。“《清史》将是我们这一代人给后人栽的一棵苹果树。”黄书元如此形容。(作者:朱侠)
陈昕:有价值的内容始终是根本
作为出版人,应该时常反思一下,有没有出版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图书?有没有推动一种好的阅读风气?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董事长陈昕
“做中国文化的脊梁。”——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董事长陈昕和他所带领的团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出版追求始终鲜明而坚定。
谈起如何加强原创精品图书出版,陈昕首先抛出一连串问题,“出版人是应该追求资本、规模、利润,还是精神气象、文化格局?”他说,“我不反对追求利润,但前提是不应该忘记出版的本质——启蒙大众、追求进步。”陈昕认为,出版改革的目的毫无疑问是激活机制,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而其更深层的目的则应是提升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品质和精神高度,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创造力,铸造国人强健的精神品格。
针对当前较为浮躁的阅读现象是否会影响上海世纪对精品出版的追求,陈昕认为,阅读与出版是相互影响的,而出版人承担着一份引导阅读、推动阅读的责任。作为出版人,应该时常反思一下,有没有出版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图书?有没有推动一种好的阅读风气?“从集团出版的《中国震撼》深受老百姓喜爱,我们可以确信,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传播手段如何变化,有价值的内容始终是出版的根本。”陈昕说。
记者注意到,在新闻出版总署刚刚公布的“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获奖名单中,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获得19项殊荣,再次蝉联全国第一。此外,集团列入“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项目数也都位居全国第一。对此,陈昕认为,这与集团一贯注重优质原创内容提供、走精品出版路线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
一分坚守,一分收获。长期的坚持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累积了丰富的原创出版资源。记者了解到,2012年,仅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的选题,集团就将推出《世界将拥有一个怎样的中国》、《中国触动地球》、《中国精神》、《中国核心价值建设与中国形象塑造》、《社会建设小丛书》等学术著作和学术普及读物。“这些年来,我们始终是埋头做主业,一门心思抓内容建设,挺踏实的。”陈昕如是说。(作者:金鑫)
于殿利:队伍水平决定出版水准
出版是影响力经济,考量出版物的价值不能单纯用码洋衡量。要创造出好书的价值取向,要将钱投到有文化传承价值、有意义的书上。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
“国家要有制度保障、价值导向,企业要有恒定战略。这样‘双轮驱动’才能切实营造一个精品迭出的新机制。”看着刚从印厂送来、飘着油墨清香的一本本“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就记者“如何打造精品”的提问,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一语中的。
“出版就是传播知识和文化。”500种“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100种“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的面世,充分显示了商务印书馆的文化担当。于殿利认为,出版是影响力经济,考量出版物的价值不能单纯用码洋衡量。“从国家来说,要创造出好书的价值取向,要将钱投到有文化传承价值、有意义的书上。”他说,过去几十年“汉译名著”的出版都是用工具书养,经过出版社几十年的坚守,“汉译名著”现在成了品牌和常销书,有了利润。如果出版社没有坚守意识,就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品牌。一些优秀的学术书,如果没有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是根本没法完成。
于殿利认为,现在出版赶上了好时候。在这个难得的机遇里,要建立起整个出版和学术的国家规范,对出好书要有特殊的奖励机制,让一些真正能够代表整个出版界各方面水准的出版物能够得到荣誉。
“学者型编辑队伍和一支专业校对队伍是商务最宝贵的资源。”在于殿利看来,高水平的作者译者队伍与优秀的编辑出版人才相结合,是商务不断推出和保有高品质品牌图书至关重要的支撑力量。他认为,从出版社来讲,要把出精品作为企业一个恒定的战略,事关出版社的荣辱兴衰,不能当一个贴金的面子工程做。“没有持久力就没有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影响力”。
作为百年老店新一代的掌门人,于殿利深切感到,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要有文化担当,始终明白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赚钱仅仅是企业生存的方式,但不是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馆训‘昌明教育,开启民智’,是百年商务发展的灵魂所在。一个出版企业只有明确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有一个保证自己文化品位和文化担当的机制。” (作者:王坤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布时间:2012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