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澎湃新闻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11月24日下午,上海友谊会堂举行《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微博@0101xiahzart_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11月24日下午在上海友谊会堂隆重举行。《平易近人》一书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上海组织策划的一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通俗理论读本。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麟出席了《平易近人》出版座谈会并做讲话,徐麟部长在发言中表示,总书记的语言生动、深刻,讲大白话,不讲官话、套话,有力量,能打动人,“究其本质就是一心为民、信仰力量的生动体现,求真务实力量的生动体现,敢于担当人格力量的生动体现,高瞻远瞩思想力量的生动体现,就是优秀文化力量的生动体现,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时代力量的生动体现。”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出席会议并讲话。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辑录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富有特色的理念关键词,分为形象比喻、俗文俚语和诗文引用等四个篇章、共70个词条,进行语境、语源分析,并阐述其思想内涵、现实意义与社会反响。
比如“打‘老虎’、拍‘苍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既形象又深刻,引来百姓一阵叫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有话要放到桌面上来讲”,简洁到位,生动有力。习近平总书记还经常引用一些古典诗词来阐述他的治国理念,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尚贤者,政之本也”。他用“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来描述亚太共同的发展未来,用“虚谈废务”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本书包括“开篇”、“形象比喻篇”、“俗文俚语篇”、“诗文引用篇”四个部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十二大”主题的顺序,对每篇里的词条进行排序;相同主题的词条,则再按讲话时间前后进行排序。这个框架,使读者在读完全书后不仅能理解习近平每一段引用的意思,而且能从总体上把握习近平的治国理政的中心思路。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主编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陈锡喜。在出版座谈会上,陈锡喜教授认为,这本书受到关注根本因素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路和策略得到了我们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他的语言风格对我们广大读者有感染力。”
《平易近人》每一篇文章都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场合发言中的某一段话,陈锡喜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平易近人》中每篇文章对每一段习总书记讲话的引用和阐发,都是从实际的来源切入,再结合他的语意内涵,最后再上升到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而所有这些阐发都力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 《平易近人》引用的习总书记讲话大都通俗,平易近人还有故事性,但在陈锡喜教授看来,他们对这些讲话的阐释就是通过他平易近人的语言背后,“揭示出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战略思维,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传承,还有直面问题和困难的勇气。”
而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教授看来,他认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首先来自基层实践和人民群众。习近平同志长期在基层工作,和人民群众有密切联系,许多俗文俚语、形象比喻是在基层实践中向人民群众学习的。“他在陕西延安知青插队七年多,天天和老百姓同吃同住、摸爬滚打在一起,那是最接地气的。他的从政生涯从北方到南方,从县委、地委、市委、省委省政府,从直辖市到中央,经过了层层历练,这使得他对国情、民情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同时也为他学习人民群众朴实真挚的语言提供了许多机会。”
冯俊教授举了“莫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做工作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整顿作风要有钉钉子的精神”等这些句子,“都是老百姓在生活中脱口而出的话,说出来大家都懂,这些语言存在人民群众当中,语言的力量来自人民群众。”
《平易近人》引用的习总书记讲话,很多来自于传统经典,冯俊教授在发言中说,习近平同志说领导干部要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把读书学习当做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这其实就是他本人的生动写照。
关于书名《平易近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说,书名“平易近人”出自古语“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这句古语不仅和习近平总书记执政思想、治国理念吻合,也与习近平的工作作风和讲话精神特别贴近,“更为巧合的是,古语中的两个字与习近平的名字一致。”韩建民还表示,《平易近人》一书的英文版翻译已经启动。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
【书摘】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2012 年11 月17 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清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出自《荀子• 劝学》:“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意思是肉腐烂了就会生蛆,鱼干枯了也会生虫。宋代苏轼所著《范增论》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意思是东西总是自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可以寄生。习近平引用“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警示腐败是党和国家灾难的重要源头,领导干部洁身自好,务实清廉,才是党和国家长久发展的基础。
《劝学》是《荀子》的首篇。“劝学”乃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荀子认为,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才干,修养品德,全身远祸;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要学习儒家经典,同时要善于向贤者求教,也要善于教人;学习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范增论》是苏轼早期的史论,文中苏轼对范增是否该离去,以及什么时候离去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展现了苏轼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这两篇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巨大的传世价值。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是先贤对事物发展的真切见解,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祸患的发生,总是内部的原因在起决定作用。某些党的干部腐化堕落,首先是从自身的蜕变开始的,或恋权,或贪钱,或好色,或嗜酒,或使气,忘乎所以,欲壑难填,就会以权谋私,不能自已,违纪犯法,最终落得身败名裂。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也使部分人价值观扭曲,不少领导干部不能抵御各种利益诱惑,贪图享乐,不自觉地滑向了腐败的深渊。因此,坚定信念、落实行动就成为领导干部杜绝腐败、务实清廉的要义。
一方面,要认真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如此,才能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面前“脸不变色心不跳”,挺直革命脊梁,永葆革命本色。否则,不思进取,疏于学习,政治意识淡化,价值观念错位,灵魂扭曲,最终会腐败堕落成为历史的罪人。
另一方面,党和人民赋予干部的权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工具和手段,公权必须公用,而决不能用来谋取一己之私。权力是把双刃剑,尽心尽责为民,“不敢越雷池一步”,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反之,私欲熏心,挥舞权杖,巧取豪夺,贪赃枉法,必将自毁前程,跌入万丈深渊。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个体如此,一个政党也是如此。只有清除党内腐败滋生的土壤,保证党自身肌体的健康,才能抵制外部的侵蚀。因此,作为党员干部个人,要提高修养,廉洁自律;作为执政党和人民政府,要完善体制,加强法治,堵住漏洞,使腐败无处滋生。如此,“物”必不腐,“虫”亦难生!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2013 年1 月22 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健全权力制约与监督体系
笼子,本为生活物品,是存放物品、圈养动物的器具,现代汉语中常比喻对某一对象的束缚、约束、限制等。比如“囚笼”,就意指监牢。习近平把制度比喻成“笼子”,意在强调制度之“笼”对权力,尤其是对一切滥用权力行为的约束与监督。
古往今来,人们对“权力”的认识已很深刻。比如英国近代思想家阿克顿就曾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斯鸠也说过:“一切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腐败。”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官本位”和“人治”色彩浓厚的国家,中国人喜欢讲情面、拉关系,更多的人喜欢按潜规则办事,权大于法、认官不认法的思想根深蒂固。尽管中国改革开放已30年有余,但上述传统思想及其影响,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殆尽。正因为如此,加上权力约束与监督方面的体制还不完善,使得在现实生活中,权力滥用的现象还依然存在,而法治的权威性受到伤害,腐败现象也由此生发。一些地方和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屡禁屡发,腐败分子“前赴后继”,就是直接佐证。
面对权力滥用而导致的腐败现象,加强制度之“笼”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探索加强制度建设和教育防范工作,努力使权力受到监督和制约,使党员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尽管如此,制度建设仍然存在不少盲点,还需要在实践中加速推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进程。
邓小平的话还表明,要想使制度真正发挥“笼子”的作用,就必须使“制度好”,也就是要科学制定制度,注重制度的必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制定制度要抓住关键问题、关键点和关键环节。就当前而言,制度建设“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立起让全体党员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健全权力运行监督体系,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立法、行政与司法的“三权分立”的模式,而是要使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也就是用权力来制约权力。其中最根本的,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二是要维护宪法的权威,三是要真正体现人民群众当家做主,让老百姓对国家事务有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仅仅有好的制度还不够,还必须有好的执行。现实中,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好的制度,而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去执行制度,置制度于不顾。因此,加强制度建设,不仅需要在“制定”上下功夫,更需要在“执行”上下功夫,双管齐下,对症下药。
执行好制度,离不开全社会法治意识、规则意识的提升。只有全社会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提高了,执行制度才会更顺畅,效果才会更好。在这方面,党员干部和政府部门要起带头示范作用,带头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断健全有利于制度执行的体制机制,不断排除权力对制度的干扰。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反腐倡廉良方,也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为此,全党必须保持警醒,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让人民群众看到实效。
澎湃新闻报料:4009-20-4009
来自澎湃新闻thepaper.cn